756251542d10f056296ba533ed4f5b45.php 5.2 KB

1
  1. <? exit();?><p>在清朝著名的康干盛世时期,中国安徽有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家族,为大清王朝盛世的到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,被人称誉为&quot;五里三进士&quot;、&quot;隔河两状元&quot;。这个家族曾经出过&quot;父子宰相&quot;--张英和张廷玉父子。</p><p>1张家的祖籍在哪里</p><p>说到这个家族,就有了一个问题:安徽人认为张英和张廷玉父子是安徽人。可是,也有的人说,谁说张英和张廷玉父子是安徽人啦?江西人第一个不同意!</p><p>江西人说,张英和张廷玉父子的祖籍就是江西!</p><p>认祖归宗、寻根问祖、缅怀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殊情结。</p><p>安徽人的证据有很多很多,不论是《清史稿》还是《桐城县志》,那都响当当的、明确无误地记载着,张英和张廷玉父子是安徽人。</p><p>可江西人也不含糊啊!不但也有相应的记载,而且证据还比安徽人的早上好几百年呢!更有甚者,江西人还说啦,我们的资料来源于张英自己的记载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!</p><p>我想,人家江西人说到这张英和张廷玉父子的祖籍是在江西,那就一定会有充足的依据。</p><p>江西人说,张英和张廷玉父子的祖籍是在&quot;江西鄱阳瓦屑坝&quot;。还说这个&quot;江西鄱阳瓦屑坝&quot;应该是与&quot;山西洪洞大槐树&quot;相提并论的我国明代两大移民的集散地之一。还有的说法比较宽容,说&quot;江西鄱阳瓦屑坝&quot;应该是与&quot;山西洪洞大槐树&quot;、&quot;南京杨柳巷&quot;和客家人之源&quot;福建宁化&quot;并称为我国明代四大移民的集散地。</p><p>要说&quot;山西洪洞大槐树&quot;,我们北方人都清楚。可是说起张英和张廷玉父子的祖籍是在&quot;江西鄱阳瓦屑坝&quot;,很多人--包括很多学习历史、研究历史的人都不知道。</p><p>这就有了问题了,人家江西人不会造谣吧?这个责任可是非常重大的啊!</p><p>我们还是来简单介绍一下据说是&quot;墙内开花墙外香&quot;的&quot;江西鄱阳瓦屑坝&quot;。</p><p>2&quot;瓦屑坝&quot;与鄱阳莲湖&quot;瓦燮坽&quot;</p><p>这个&quot;瓦屑坝&quot;,无论是从历史上的归属来讲,还是从历史上的写法来说,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。</p><p>瓦屑坝,在很多家庭的族谱中有&quot;江西瓦屑坝&quot;、&quot;鄱阳瓦屑坝&quot;、&quot;鄱阳桃花渡瓦屑坝&quot;、&quot;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&quot;等不同的写法。还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,有&quot;江南路豫章瓦屑坝&quot;、&quot;饶郡瓦西坝&quot;、&quot;江西饶州瓦西坝&quot;、&quot;饶州府瓦西坝&quot;、&quot;江右瓦西坝&quot;等多种提法。&quot;江右&quot;就是&quot;江西&quot;。据魏僖所著的《日录杂说》上记载:&quot;江东称江左,江西称江右。盖自江北视之,江东在左,江西在右。&quot;历史上有&quot;江右王门学派&quot;、&quot;江右诗派&quot;、&quot;江右商帮&quot;等流派。</p><p>由于口耳相传,&quot;瓦屑坝&quot;的&quot;屑&quot;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:如瓦西坝、瓦砌坝、瓦基坝、瓦家坝、瓦集坝、瓦渣坝等。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读作&quot;瓦屑&quot;、&quot;瓦叽仂&quot;。我于2008年1月24日在百度搜索了一下&quot;瓦西坝&quot;,找到了相关网页864篇,而同一时刻,我在百度搜索了一下&quot;瓦屑坝&quot;,找到了相关网页5740篇。</p><p>其实,&quot;西&quot;、&quot;屑&quot;读音接近。瓦集坝、瓦砌坝、瓦基坝、瓦渣坝等,都是&quot;瓦屑坝&quot;的错读错写。有意思的是,还有写成&quot;挖心坝&quot;的,说当年官方逼着大家移民,如果不走就要被&quot;挖心&quot;。</p><p>&quot;瓦屑坝&quot;的&quot;坝&quot;也有其它两种不同用字:&quot;瓦屑坽&quot;和&quot;瓦屑墩&quot;。瓦屑坽、瓦屑墩都见于史珥(史珥,字师戬,号汇东,鄱阳镇人,生卒年不详。史珥博览群书,精通经史,是乾隆十二年--1747年的举人)《续瓦屑坝考》:&quot;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,莫着于瓦屑坽。&quot;&quot;瓦屑坽&quot;的&quot;屑&quot;目前在鄱阳写成&quot;燮&quot;,应该是源于莲湖一带文化人的附庸风雅。他们认为郑板桥的那个&quot;燮&quot;很有文气,于是舍简求繁。鄱阳人读白字用白字也是司空见惯,如将&quot;宣化桥&quot;改成&quot;鲜花桥&quot;,&quot;馆驿前&quot;写成&quot;管驿前&quot;,有的是弄巧成拙,有的则贻笑大方。</p><p>关于&quot;坽&quot;字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、《辞源》、《辞海》均查不到,但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一种工具,叫《汉典》,其中对&quot;坽&quot;字的释义是:&quot;《集韵》郎丁切,音灵,峻岸也。&quot;在1985年3月出版的《波阳地名志》中,专门列举了一个&quot;方言用字表&quot;:其中有&quot;坽&quot;、&quot;垱&quot;、&quot;仂&quot;等。&quot;坽&quot;在鄱阳方言中,声母读D,意思是指小河、小溪。鄱阳以&quot;坽&quot;为地名的还有不少,如麻埠坽、鸳鸯坽、张家坽、南湖坽、兰溪坽、坽口等。</p>